天然冰的化学成分

来源:互联网转载 in 百科 2025-03-31 19:22:51

冰是水的固态,所以冰的主要化学成分也就是水的主要化学成分

天然冰

固态水12种结晶形态之一

天然冰,化学式:H2O,是固态水12种结晶形态之最常见的一种,传递冷,温度低。

中文名

天然冰

外文名

ice

俗名

密度

0.917g/cm^3(STP)

化学式

H2O

中文名称 天然冰

英文名称 natural ice

定义 自然冻结的冰。

产生机理

自然界中的水 具有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状态。常温常压的液态的我们称之为水,气态的水叫水蒸气,固态的水称为冰Ⅰ-h(即天然冰)。h代表六角形,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其熔化热[1] 是3.35×10^5J/kg。在每平方米146吨的重压下,冰Ⅰ-h转换为冰Ⅱ,3400吨转换为冰Ⅶ,由于压力的原因,温度高达150~200℃,温度达到-165℃时,就形成了冰Ⅺ。不利身体健康,不可过多食用。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约为摄氏4度是液态水的9/10。

冰融化时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整体化为四面体集团和零星的较小的“水分子集团”(即由氢键缔合形成的一些缔合分子),故液态水已经不象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象冰中那样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相对冰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天然冰的化学成分

天然冰是指由主体分子(水)和客体分子(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及氮气、二氧化碳等非烃类气体分子)在低温(-10℃~+28℃)、高压(1~9MPa)条件下,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晶状笼形固体络合物其中水分子借助氢键形成结晶网格,网格中的孔穴内充满轻烃、重烃或非烃分子。

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能力,一个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储载100~200倍于该体积的气体量。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