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玄嘈嘈急如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描述的是哪种乐器

来源:互联网转载 in 百科 2025-03-31 14:58:45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描述的是“琵琶”这种乐器,意思是琵琶声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这里的大弦指的是琵琶的“扫弦”指法,四根弦很快地弹下来,声音很响,很急促,听起来很有气势。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

原文节选为: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译文: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主人忘却归去客人也不想出发。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声停想要答话又有点迟疑。

开船移到近旁邀请她过船相见,剔亮灯光增添酒菜再摆开酒宴。

经过千呼万唤她才缓缓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两三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说尽了心中无限的情事。

轻轻抚拢慢慢捻揉下抹又上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呖呖的莺声从花底下悠然滑去,幽咽的泉水在冰下流得很艰难。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停歇。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绢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注释:

①回灯:重新拨亮灯光。一作“移灯”。

②掩抑:掩蔽,遏抑。

③思:悲伤的情思。

④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⑤捻(niǎn):同“捻”,揉弦的动作。

⑥霓裳(cháng):曲名,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

⑦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一作“绿腰”。

⑧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⑨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⑩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⑪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⑫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⑬幽咽:遏塞不畅状。

⑭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一作“水下滩”。

⑮幽愁暗恨:潜藏在内心的愁恨。

⑯迸:溅射。

⑰铁骑:带甲的骑兵。

⑱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⑲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⑳船:一作“舟”。

赏析:

《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译文:我们俩都是流落天涯的失意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译文: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