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dmin in 百科 2024-04-16 12:31: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是全国55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重点院校之一。是全国35所设立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我国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
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学校简介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是全国55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重点院校之一。   
是全国35所设立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   
是我国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
  2010年国家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成中国“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曾先后多次迁址更名。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七十八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西军电”闻名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精心培育优秀人才,努力攀登电子信息科学高峰”。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毫米波通信机等,都出自此校。
  学校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学校“逸夫图书馆”藏书420余万册,拥有100多万种电子图书,已成为西北地区电子信息图书情报中心。校园建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设有中国工程科技网西北网管中心。学校建成了现代化、数字化、花园式校园。校园网光缆主干覆盖了全校教学、办公、科研、生活等各个区域,光纤线路连接了校内98%以上的建筑物,并实现了千兆大楼、百兆桌面的应用。   学校汇聚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1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含双聘院士)(保铮,雷达信号实验室;孙玉,中电54所;王小谟,电科院;于全,总参61所;张锡祥,中电29;包为民,航天一院;张光义,中电14所;沈绪榜,航天771所;周寿桓,中电11所;母国光;张明高,中电22所;王中林,欧洲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外籍院士)。 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光华科技奖获得者26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6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6人。学校有博士生导师169人,硕士生导师5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梁昌洪 孙肖子 傅丰林 刘三阳),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微波教学团队 电子电工教学团队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600余人,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及通信工程学院等14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设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二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涵盖6个二级学科,分别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密码学(全国仅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同时凭借在信息与电子学科方面雄厚的实力,自主设立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光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对抗,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排名第2,“电子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第6,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学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西北分会挂靠西电,IEEE 通信学会西安分会挂靠西电。学校建有西安西电科技园、新疆西电科技园、苏州西电创新中心;另外在深圳等全国十多个城市拥有培训中心。  
学校面向国家信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系统研制、科技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担了“863”、“973”、创新工程等1600余项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学校曾在军事密码学方面创立了“肖—梅西定理”,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ATM交换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个相控阵雷达系统,第一台雷达干扰机,第一套电磁孤立子实验系统,第一炉单晶锗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实力雄厚,领域优势优势明显。建设有国防研究院和空天研究院。“十五”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7.3%,三大索引论文数年均增长31.8%,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学校具有35年军事院校的办学历史,服务于国防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社会服务体系的鲜明特色,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校就以为革命军队培养红色通信技术人才为己任,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转为地方院校后,学校依然保持着与总装、总参、国防科委、空军、海军、二炮的密切合作,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军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承担了大量国防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历史上每一项标志性的成果都是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产生的。直到今天,我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70%以上的都是来自军口。近几年,学校每年招收200多名国防生,是全国空军国防生招生计划数最多的高校,占空军在全国招收国防生总数的1/10。   
学校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后与IBM、HP、TI、Intel、Agilent、Ansoft、Microsoft、RI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35个联合共建实验室;成立了产业集团,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部委对学校发展的关怀和支持,全力推动教育部、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西安市的五方共建,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科技集团、中国核工业科技集团、中船科技集团、中国航空科技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10多个行业的50多个科研院所和100多家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通信、雷达、天线、导航、微电子技术、电波传播等研究领域国内实力最强的研究所紧密携手,在联合培养人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互补、重大项目联合投标、技术难题联合攻关、联合建设实验室、实验数据和信息共享交流等方面加强长期战略合作。  
学校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与近40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建有2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学校通过与世界名校的校际合作交流、聘请国外著名学者担任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有力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学校科研以通信网络工程、先进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电子机械先进制造技术和微电子与光电子学4个“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群为中心,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加强了校、院、系三级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校为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按照“矩阵”式组织模式,打破院系行政界限,优化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学科特区”,加快新兴、交叉及边缘学科的建设。先后组建了“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技术中心”和“机器人研究中心”等4个跨学院研究中心,提升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学校本着“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带动发展”的建设方针,“211工程”三期建设方案最终确立了 “现代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先进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先进电子机械工程”、“宽禁带半导体与系统芯片技术”、“现代智能信息系统与技术”和“复杂电磁环境与天线微波系统”等6个建设项目。项目涵盖了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瞄准了国际学科前沿,充分体现了与国家、国防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将使学校的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以此带动其他优势学科。   
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4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等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的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IBM、HP、Intel、Agilent、TI、英飞凌、Altera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的35个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我校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公司、IBM、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电子与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成为这些单位重要的人才输送基地。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47个研究所和20多个大型企业,在近年引进的人才中,西电的毕业生就占了一半,且大部分成为这些单位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学校素以管理严格、学风浓郁、培养质量高著称。近年来,西电学子多次在国际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EDA/SOPC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最高奖,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果显著。多年来,西电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综合素质高而受到国有骨干企业、研究机构、国防单位、国际知名IT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06年教育部组织直属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我校评定结果为“优秀”。   
建校七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潮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投身于民族电子工业振兴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0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0余位两院院士,近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阴和俊、王志刚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新征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确立了协调、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进行了“两大步”(2020年、2040年)和“三小步”(2005年、2011年和2020年分三年奠基期、六年提升期、九年跨越期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在全力以赴投入建设, 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为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取决于其造就的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作为建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历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视本科生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致力于培育民族电子信息领域的精英人才。学校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把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多个环节筑牢工程教育的根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由下至上、逐层提高的塔式人才培养体系;推行跨院系、全开放、研究型的先进本科实践教学模式,通过 “Project”(工程)方式,设计“多样化、综合性、研究型”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在实践中提高工程素养;每年举办一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为点燃学生实践创新的火种提供了广阔空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全方位强化研究生创新教育。在课程建设中,注重体现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体现最新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学校先后与IBM、TI、AD、Agilent、华为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基地。学校重视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实行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开设博士生学术论坛、评选年度“研究生学术十杰”和开展硕士生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
重点实验室
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National Key Lab)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Radar Signal Processing National Key Lab)  
★微波与天线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Antenna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 National Key Lab)   
◆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Wide-Band Gap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National Key Lab )
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6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
●软件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输入/输出重点实验室  
●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微波通信重点实验室   
●电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
●电子对抗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电子机械重点实验室  
●通用电子仪器及测量重点实验室  
●智能材料与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新型激光器件与光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无线电物理重点实验室  
●数学建模重点实验室  
●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微电路高可靠技术重点实验室
院系设置
★研究生院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技术物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理学院
★人文学院
★软件学院  
★微电子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国防研究院  
★空天研究院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校风
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素有“学在西电”之美誉
西电毕业生
  西电毕业生活跃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为民族电子工业振兴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兵器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各大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计算机行业,各大科研院、所等都有西电毕业生的身影。   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已形成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西电人”
学校实力
教育部官方数据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6年7月开展了全国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打分,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排名。 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8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本次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以94分位居本一级学科第2名;电子科学与技术以85分位列本一级学科第6名。与2002年第一轮学科评估相比,我校参评学科评估成绩均有所提高,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我校一级学科评估整体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   得分94 排名2 参评单位总数 41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得分 85 排名6 参评单位总数 35
大学排行榜数据
在2010年人民网评出的中国大学前100名中名列第37[1]。
09年据最新的大学排名数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综合大学中排名第43位,在工学中排名全国第30位,在西北地区综合排名第4,陕西省排名第3
2009年最新统计本科专业排名:   
信息安全全国第1,   
通信工程全国第2,   
微电子学全国第2,   
网络工程全国第2   
软件工程全国第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第1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全国第5,   
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电子封装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等我国现阶段电子工业急需的本科专业。   
2009年最新统计研究生专业排名:   
电路与系统 全国第1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全国第1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全国第1   
电磁场与电磁波 全国第1   
密码学 全国第1   
信息对抗均 全国第1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全国位列第4   
物理电子学全国位列13   
计算机应用技术位列全国第8   
计算机系统结构全国位列1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全国位列第8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检测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光学工程,光学,无线电物理,应用数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军事通信学等研究生专业名列全国前列。自主设立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光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对抗,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维普资讯权威统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与电子领域的论文数量全国排名第1,被引用率排名第3.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