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在今朝》主要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以及“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的事迹。表现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的一篇议论文。
原文(节选):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赏析:
《千年梦圆在今朝》以议论文的形式让人们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尽心尽力、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感。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并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10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展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三部分(第11段):炎黄子孙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这一绚丽多彩的梦想。
文章首先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启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一句中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国家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让人体会到万户为了这次飞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生命,史上第一次火箭飞行没有成功。体会到了中国航天的历程是坎坷的,古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坚持不懈的奋斗。
“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充分肯定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让几千年的飞行梦想变成现实,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