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的基本知识:字数相等。
2、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3、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4、2、词性相对。
5、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要对称。
6、3、意义相关。
7、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
8、4、节奏相合。
9、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10、5、平仄相谐。
11、平仄相谐使对联有音乐美。
12、扩展资料: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13、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14、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15、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16、常见的有:春联,门联,喜联,挽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17、对联的基础知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18、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19、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20、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21、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22、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23、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24、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5、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6、扩展资料:对联的由来: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
27、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旭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28、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29、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30、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31、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
32、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
33、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34、但从步入现代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在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繁冗条框。
35、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改革的味道。
36、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37、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
38、只要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上下重字,而且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一样,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